【暑期三下乡】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子返校宣讲——展大学风采助美术生逐梦
画笔为媒,经验作引。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子们回到母校博世高中,把画室当成“课堂”,为高二美术生带来一场“三下乡”宣讲——没有空泛的道理,只有联考备考的“实战技巧”、平衡学业的“实在招法”,以及那些“过来人”踩过的坑与攒下的经验,学长学姐们把艺考路上的“通关秘籍”和“避坑指南”,全揉进了这场面对面的唠嗑里。
青春飞扬:传授美院学子最真实的经验
近日,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几名学生利用暑假回到母校博世高中,给高二美术生开了场“三下乡”宣讲会。没有华丽的PPT,没有空泛的鼓励,队员们搬着小板凳坐在画室里,用“踩过的坑”和“攒下的招”,跟学弟学妹们聊了聊最实际的艺考那些事。
“联考素描千万别贪多,把头像五官画扎实比画复杂背景管用。”有一位队员掏出手机,翻出自己当年的联考答卷照片,指着上面被考官标注的“鼻子结构模糊”,坦言“当时就栽在基础不牢上”。旁边的队员接话:“文化课真不能扔,我去年有个同学专业课过了本科线,就因为英语差3分没上成,太可惜了。”
由于宣讲没按套路来,同学们问得也直接:“每天画到半夜,第二天上课犯困怎么办?”“颜料买贵的还是平价的?”“设计课是不是一定要有天赋才能学?”队员们一一接招:“熬夜不如早起,我高三时每天5点起来画速写,效率比熬夜高”“基础阶段平价颜料够用,别盲目跟风买进口的”“设计靠的是方法,我当年也是从‘画渣’练过来的”。
助力成长:用当下的大学生活激励高中美术生
聊完了专业课上的注意事项,也要有好的激励才行啊,队员们纷纷聊起了自己的大学:“咱滁州学院美院的专业分得挺细,有美术学这种纯艺方向,也有数字媒体、环境设计这些应用型专业。我们美术系的工作室特别大,能同时容纳20多个人制作、印画,老师还会带我们去博物馆看古代绘画真迹。”“设计专业的学长学姐经常组队参加比赛,去年有个团队拿了全国包装设计奖,作品还被企业采用了呢。”“学校每周都有艺术讲座,上次听了一位插画师的分享,才知道画画还能和绘本、动画结合,路子特别宽。”
画室角落里,几个女生围着其中一个队员看她的速写本——里面除了练习稿,还有密密麻麻的时间计划表:“6:30-7:00背单词,12:30-13:00练速写,21:00-22:00复盘当天画面问题”。“学姐,你这表真能坚持下来?”“前两周难,后来成习惯了,总比手忙脚乱强。”队员笑着说。
激励逐梦:留书建群传暖, 后生添劲追梦
临走时,队员们把自己用过的素描书、颜料盒留给了画室,还建了个微信群:“有问题随时问,我们看到就回。”一位高二美术生翻着学长的速写本,指着上面美院课堂的涂鸦说:“原来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纠结线条、焦虑联考,现在却能在更广阔的艺术天地里创作——这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像一场接力,让我们觉得‘我也能走到那里去’。”
这场没有华丽包装的宣讲,早已超越了“分享艺考技巧”的意义。滁州学院的美院学子带着母校的印记走出远方,又带着成长的沉淀回到起点,用最实在的话语、最鲜活的经历,在学弟学妹心里播下“看得见的希望”。而这份跨越校园的艺术对话,终将化作画笔上的力量,让更多年轻的梦想,在清晰的方向里扎实生长。
此次返校宣讲,没有华丽的形式,却因“实在”而格外动人。滁州学院美院学子以“过来人”的身份,将艺考路上的“避坑指南”、时间规划的实用方法,以及大学校园的专业特色、学习氛围,都化作接地气的话语,精准戳中高二美术生的困惑。
从联考技巧到文化课平衡,从颜料选择到专业方向,分享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生活气息与真诚温度。更难得的是,这场交流不仅传递了经验,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弟学妹看到“优秀并非天生”,让远方的大学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可触摸的目标。
这既是“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青春反哺的生动体现,也是艺术道路上“传帮带”的温暖延续。正如画笔需要一次次打磨才能流畅,成长也需要这样实在的指引来驱散迷茫,让每一份对艺术的热爱,都能在清晰的方向里更坚定地生长。作者: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