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资讯网

栀香漫响堂 青春寻发展

2025-08-13 16:43:21栏目:新闻

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探索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7月19日,南京审计大学“数承红韵”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响堂村,开展了一场聚焦乡村文创、特色业态与艺术赋能的实践调研活动,在感受田园气息的同时,探寻文旅融合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可能。

实践团队首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开启探访之旅。漫步响堂村,仿佛置身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青山环抱的静谧、田畴交错的质朴与草木葱茏的生机,原生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居民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实践的最开始,团队与文创产品负责人展开深入访谈,重点调研文创产品的开发理念与业态模式。负责人介绍,响堂文创始终坚持“在地元素”表达,以响堂特色的栀子花为核心元素,精心开发设计出香薰、晶石、胸章、冰箱贴、帆布袋等一二十种文创产品,其中栀子花晶石凭借独特的自然质感与地域符号属性,成为销量最佳的“明星产品”。团队成员观察到,这些产品从设计到推广都紧扣栀子花元素,真正实现了“实用与纪念兼具、特色与美学融合”,成为游客承载响堂记忆的重要载体。

团队一行还走进了“回艺SPACE:非遗体验空间”,这里陈列的挂件、冰箱贴等非遗文创产品做工精巧,透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与匠心温度,队员们围绕“非遗元素与乡村文旅的结合路径”“非遗文创的数据化传播”等问题展开讨论,为后续研究积累丰富的一手素材。

紧接着,团队前往村内特色休闲产业——栀咖啡。店铺环境优美,布景独特,既具当地特色又不乏巧思。队员们与主理人交流,了解到栀咖啡以栀子花为主题,其特色单品栀子花拿铁深受顾客喜爱。主理人介绍,为融入乡村气息,饮品曾采用小竹筐、小竹篮作为容器,还加入栀子花造型冰块,并推出客人参与咖啡制作的互动环节,增强了消费者的体验感。团队成员还品尝了特色咖啡,亲身感受“咖啡+乡村”的独特魅力。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不空艺术共创空间。推开玻璃门,左边是开放式的茶歇区,原木长桌随意摆放,墙上挂着本地画家的作品,角落里立着用枯树枝和陶土捏成的装置艺术,淡淡的松木香扑面而来。团队与主理人超超展开访谈,了解到“不空”源于“空即不空”的哲学理念,核心价值是打造“文化生活空间”,通过艺术赋能乡村。空间引入了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结合响堂特色开展摘艾草、采茶等研学活动,还举办徒步活动、小型沙龙等,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业态。

访谈中,各方对于文旅发展的见解给团队带来诸多启发。文创负责人强调,优秀文创需兼顾“美学表达”与“在地特色”,要挖掘独特IP,避免同质化;栀咖啡主理人分享了通过产品升级和互动体验提升消费黏性的经验;不空艺术共创空间主理人则指出,乡村文旅应注重“生态构建”,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

“从栀子花文创到艺术共创空间,响堂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旅‘小而美’的生命力。”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里的每一个业态都扎根在地文化,又融入创新思维,这正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这一次响堂之旅,不仅让团队在青山绿水间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更在与每一个业态的深度对话中,读懂了“在地性”与“创新性”共生的密码。当栀子花从山间草木摇身一变为贯穿文创、餐饮、艺术的文化符号,当非遗手艺在体验空间里重焕生机,当艺术共创成为人人可参与的生活场域,我们真切看到:乡村文旅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于规模的宏大,而在于对本土文化的敬畏与创造性转化。这也为团队探索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进一步对如何赋能红色文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撰稿/ 周铮 陈单徽 叶鑫语 季秉臻 龚嘉瑜 沈奕杉

图片/ 徐艺轩 王怡然 王喜悦 胡思彤 张思怡 章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