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在红迹中淬炼 担当于乡建中生长 —— 南工程学子邳州实践纪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星火兴乡" 实践团赴江苏省邳州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循着红色足迹感悟初心,深入乡村见证振兴,发挥专业特长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红色研学忆初心】
实践团首站走进邳州市博物馆革命历史展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观摩戴蔚侠、徐林侠等革命先烈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泛黄的家书字迹遒劲,斑驳的武器带着岁月锈迹,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南工程学子张研研伫立展柜前,凝视着这些老物件,深有感触:"这些好似刻着岁月痕迹的物品,让我们触摸到了真实的历史,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侯德明艺术作品展上,近百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画作,以艺术手法勾勒出邳州的历史更迭与乡土韵味,让学子们在艺术的浸染中,真切体会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王杰烈士纪念馆中,通过 VR 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让队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王杰精神,"一心为革命" 的坚定信仰与 "三不伸手" 的崇高品德,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实践团成员。团队负责人白雪莲感慨道:"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需要我们以不懈的奋斗去守护、去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杰烈士纪念馆场景 周丹宇摄
【乡村振兴看变化】
离开红色场馆,实践团走进全国文明村议堂村,实地调研乡村振兴成果。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坤的引领下,队员们看到整齐的居民小区错落有致,设施完善的养老服务中心里,专为老人规划的住房温馨惬意,3 元一份的老人营养餐让食堂里暖意融融,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完全颠覆了我对农村的印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完全是个宜居的幸福港湾!" 队员张山龙由衷赞叹。
"议堂之窗" 红色议事堂内,抗战时期的手推车、泛黄的路线图承载着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墙上新旧对比的村庄照片则清晰展现出村庄从旧貌到新颜的巨大蜕变。姜欣一边认真记录,一边说道:"老物件里蕴含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新变化里满是奋勇向前的劲头。" 在农产品展示馆,队员们了解到村里通过发展柳编工艺、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村党支部书记李坤介绍道。
图为村党支部书记李坤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柳编产品 张山龙摄
【科技赋能显担当】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走进村活动室,为孩子们讲述小萝卜头狱中坚持学习、王杰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带领他们诵读《童心向党》,并展示我国在航天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我也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当科学家,为国家贡献力量!" 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让现场充满了温暖与感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的画面,孩子们听得十分投入 张山龙 摄
通过本次活动,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使命。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