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寻访振兴路:平邑两企业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近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桃峪知行·青春振兴”实践队走进山东平邑县,在金银花深加工企业的清香与牛皮编织袋车间的机声中,探寻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当企业扎根乡土,用柔性机制激活本地人力,乡村的内生动力正悄然迸发。
金银花产业链:让乡土资源长出“金叶子”
“咱平邑素有‘金银花之乡’的称号,过去农户只能卖原材料,一斤赚不了几块钱。这两年引进深加工企业后,金银花能做成茶、露,连花叶都能提炼进化妆品,带动三个乡镇扩种两千亩,农户亩产收入翻了五倍。”他话锋一转,指着墙上的问题清单,“但难题也不少,技术人才留不住,深加工链条短,如何让产业链更稳固,让农户持续增收,是我们眼下最急的事。”
编织袋产业:小袋子织出乡村振兴网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土地撂了荒,厂房也空着。”在牛皮编织袋企业的车间里,村支书兼企业顾问的周大哥感慨道。如今,车间里35岁的张姐正踩着缝纫机,身边的布兜里露出女儿的作业本。“这厂子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厂房,还请了外地师傅教技术,现在能生产高强度编织袋,专供京东、顺丰的物流仓库。”
企业负责人孙经理指着墙上的物流地图:“以前本地小作坊接不了大订单,现在我们通过直播电商接全国订单,上个月发了五大卡车货,带动周边四个村的2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60%是返乡妇女。”车间外的停车场上,三辆贴着“乡村振兴直通车”的货车正装货,“这些袋子不仅运货,还能装咱平邑的核桃、山楂,帮农产品出山。”
社区服务中心的公告栏上,东片区金银花研学基地的规划图与西片区编织袋企业扩产通知并排贴着。“这俩产业一东一西,各有各的路数,但都给乡村带来了活力。”村书记望着窗外错落的村庄,“关键是要让每个产业都扎下根,形成可持续的‘造血’能力,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底气所在。”
通讯员:张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