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学院外语学院:青春赋能文化传承,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为切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影响力,引导和帮助青年在社会实践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6月27日至7月3日,郑州商学院外语学院组建中华文化宣讲团,带领学生开展主题为“讲述文物故事,传承非遗文化”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宣讲团成员以青春为笔,以专业为墨,奋力搭建中华文化瑰宝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以实际行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系保障:实践育人筑根基
郑州商学院外语学院高度重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党团书记亲自指导,并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在实践前召开工作会、启动仪式及安全教育,做到周密部署;实践中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全程与学生在一起,做到精心组织;实践后团队成员及时复盘总结,做到学有所获。积极构建“学校+博物馆+乡村”、“线上+线下”、“研学+专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确保活动全程安全、高效、有序、务实,为实践育人成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研学筑基:深学细悟强本领
宣讲团队坚持“以学促行”,在巩义市博物馆通过专题研讨、现场教学等形式,系统学习文物知识和非遗拓印实操,深刻理解“让文物说话”的时代使命。团队成员结合珍贵展陈实物开展案例分析,撰写深度调研报告,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切实做到“学思践悟”相统一,有效提升了文博专业素养和思想境界。
宣讲团成员在博物馆研学文物历史
宣讲团成员在博物馆学习非遗拓印
融合传播:双线并进传文脉
本次活动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模式。线上,团队化身双语文化使者,开启直播矩阵,拍摄文物推广宣传片,用中英双语生动解读镇墓兽、三彩武士俑等代表性文物,吸引广泛关注,使中华文化瑰宝传播得更远;线下,师生们携带移动宣传展板、文物课件、非遗拓印工具等深入巩义市龙尾村,用通俗语言讲述文物故事,使沉睡的历史“活”在村民眼前。双线联动,既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更有效地推动文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基层民众和广大青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宣讲团成员进行线上直播
村民和孩子们在移动展架前学习文物知识
乡村育人:宣讲实践见实效
宣讲团依托巩义深厚的河洛文化底蕴,在博物馆开展系统研学后,深入巩义市龙尾村的文化广场和小学课堂,借助新媒体课件和可视化展板,用村民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文物知识宣讲,确保“听得懂、记得住”。同时,创新性地将非遗拓印技艺引入乡村,指导村民和孩子们从铺纸、施墨到装裱,沉浸式体验传统工艺魅力。此举不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动能,更直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繁荣发展,拓宽了文化惠民新路径,生动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内涵。
宣讲团成员深入龙尾村小学进行文物知识宣讲
宣讲团成员带领村民和孩子们进行非遗拓印
村民和拓印作品合影留念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对学子专业能力的一次淬炼,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自信扎根之旅。郑州商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中原大地,以双语优势赋能文化传播,成功实现了“从校园课堂到田间村落,从书本理论到火热实践”的跨越升华,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文化瑰宝在世界舞台绽放异彩,为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
作者:孙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