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 | 南京师范大学:“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非遗实践团队民族文化薪火传暑期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大漠孤烟到渔歌晚唱,五十六个民族非遗瑰宝如星罗棋布,在神州大地交织成璀璨银河。当扎染的蓝靛在棉布上晕开千年智慧,当斑斓的绣球于掌心流转着大地的祈愿——这些承载着民族血脉的古老技艺,亟待走进烟火人间,在当代生活中续写文明华章。
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实践团队化身文化信使,以非遗为媒,在南京、新疆及马来西亚三地开展了16场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团队既为南京社区居民呈现了壮族铜鼓、苗族银饰等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以实践推动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同时将南京非遗秦淮灯彩带到新疆,向少数民族同胞展示江南水乡的千年技艺,促进民族文化在互动中交融;更让非遗跨出国门,在马来西亚举办京剧脸谱绘制活动,使中华文化瑰宝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本次活动既深化了国内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与交融,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帆出海,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
(一)金陵薪传:民族非遗润万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此次暑期实践中,团队精心挑选了十四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将其引入南京社区课堂。在白族扎染活动中,志愿者向老人们介绍扎染独特的捆扎技法和天然植物染料的使用,老人们亲手制作扎染香包,感受蓝白交织的素雅之美,体会白族人民千年的智慧传承;苗编竹扇制作体验活动中,小朋友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学习用竹条编织扇子,领略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与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彝族彩布贴画活动中,老人们在志愿者协助下,以布为纸、以剪为笔,拼贴出一幅幅饱含彝族文化特色的作品,感受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此外,哈尼族彩线编绳、藏族尼木藏香手串制作、侗族吉祥花制作等活动也有序开展,十四场少数民族非遗体验如同十四颗文化火种,在社区土壤里重燃生机。社区居民也在亲手实践中增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深刻体会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格局,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团队成员讲解苗族蜡染相关知识
团队成员教授儿童绘制侗锦纹样
部分团队成员与社区儿童合照
(二)边疆共织:秦淮灯火映天山
实践团队远赴新疆,将江南水乡的千年非遗瑰宝——秦淮灯彩带到少数民族同胞的身边,于文化交融中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在霍城县六十三团幸福社区现场,团队成员以生动有趣的讲解揭开秦淮灯彩的历史面纱,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带领当地少数民族儿童体验从扎骨架到裱糊装饰的完整制作过程。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灵巧的双手下,一盏盏寓意吉祥的荷花灯、兔子灯渐次成型。当彩灯点亮的那一刻,金陵古韵与边疆风情交相辉映,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指尖传递中焕发新生。这场双向奔赴的文化交流,将汉族特色非遗带至天山南麓,让非遗技艺成为民族间情感的纽带,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互动中愈发坚韧。
秦淮灯彩制作活动成品展示
部分团队成员与社区儿童合照
(三)海外传韵:京剧脸谱绘五洲
实践团队更是将文化纽带延伸至海外,联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佛来寺,面向当地儿童开展戏曲脸谱绘制活动。活动现场,稚嫩的小手握紧画笔,在素白的脸谱上大胆勾勒心中所想。志愿者们穿梭其间,耐心协助,并适时讲解不同色彩脸谱背后的文化密码——红脸的忠勇、黑脸的刚直、白脸的狡诈……画笔飞舞间,单调的空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一张张个性鲜明的脸谱逐渐成形。实践团队以一方小小的脸谱为媒,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之桥,为中华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的交流互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实践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体验中“走出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地域,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不仅有效增进了跨文化理解与国际友谊,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播。
主持人讲解脸谱相关知识
社区儿童绘制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制作活动大合照
至此,民族文化薪火传暑期实践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非遗实践团队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素养,顺利完成了此次暑期实践,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在活动中,参与者与非遗实现了“双向奔赴”,广大青少年更是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生动诠释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深刻内涵。此次实践,不仅有效促进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海外积蓄了力量。团队以实际行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了生动篇章。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未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师生将继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结合地方实际,创新性地开展更多有特色的非遗推广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队伍。我们将致力于让各民族非遗绽放时代魅力,为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并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星河永不寂灭,只因万千匠心。正以青春为梭,以热爱为线,在新时代织就绵延万里的山河锦绣。
图片 | “匠心织就山河络,遗韵和鸣四海亲”非遗实践团队
文字 | 汪芷筠
审核 | 过超 顾苑露 戴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