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资讯网

徽韵薪传 青春作答

2025-07-06 19:55:08栏目:综合

徽韵薪传 青春作答——皖西学院法学院赴绩溪县开展“青春色彩,与法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 与法同行”实践团于6月29日前往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开启以“法润徽乡韵·守护非遗兴”为主题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非遗文化为纽带,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古村巷陌、工坊车间,使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脉络中筑牢信仰根基;同时,将法治思维深度融入文化传承实践,让青年学子于徽州沃土中锻造担当筋骨。

溯源——在古村博物馆里触摸徽风古韵

探寻古韵,触摸历史脉络。 6月29日,实践团首站走进绩溪县博物馆,透过一件件承载岁月的文物,聆听徽地千年变迁的故事,从宏观视角勾勒出绩溪非遗文化的源流图谱。         随后漫步仁里古村落,青石板路蜿蜒向前,马头墙下青苔低语,学生们在古民居的砖雕木刻中,读懂了徽派建筑与生活智慧的共生密码,切身感受“活着的历史”所蕴含的文化韧性。

品艺——在笔墨刀木间对话匠心传承

领略传统技艺,对话非遗传承人。徽州墙头画是徽派文化的视觉瑰宝,在紫园书画院,朱子荣老师以细腻笔触讲解墙头画的构图与寓意,一笔一画间,山水人文跃然墙上,学生们在观摩中体会传统绘画与建筑美学的融合之道。

胡善云徽善堂木雕工作坊内,刻刀与木材的“沙沙”声不绝于耳,胡善云师傅展示的“镂空透雕”技法,将徽州山水、人物故事浓缩于方寸木版,同学们在观摩中体会到“千锤百炼出精品”的工匠精神。

从木雕的细腻到徽墨的厚重,实践团来到中国徽墨文化园与上庄镇老胡开文墨厂。在“一两黄金一两墨”的传奇中,传承人演示了炼烟、和胶、成型的古老工序,黝黑的墨锭在学生手中传递,仿佛握住了穿越千年的文化接力棒。

中国徽菜博物馆里,臭鳜鱼、毛豆腐等经典徽菜的制作技艺展示,让大家从“舌尖上的非遗”感受到徽州人“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

寻技:在铁火茶香中探寻振兴路径

7月1日,东源九佳古法铁锅制造技艺的作坊里,熊熊炉火映红了匠人的脸庞,千锤百炼下的铁锅泛着古朴光泽,传承人讲述着“一口铁锅传三代”的坚守与创新,让学生们看到传统手艺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力。        在绩溪县上庄镇的中国徽雕文化园,实践团步入了一座承载千年匠魂的殿堂。园区以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为容器,汇聚石雕、木雕、砖雕三大非遗技艺,恢弘的展厅内陈列着自明清至当代的数千件徽雕珍品——从门楼飞檐的祥兽瑞草,到花窗雀替的渔樵耕读,方寸之间凝缩着徽州人的生活哲学与艺术宇宙。        金山时雨绿茶的清香弥漫在山间,从茶园采摘到非遗传承园

内的杀青、揉捻,学生们亲手参与茶叶制作,在一叶一心的淬炼中,感受“天人合一”的农耕智慧,明白一杯好茶里藏着的生态哲学与文化底蕴。 从铁锅的“刚”到绿茶的“柔”,实践团在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碰撞中,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

传情:在舌尖指尖上延续文化根脉

7月2日,实践团参与了绩溪徽小挞粿非遗美食制作技艺体验活动。 绩溪小挞粿的诱人风味,非遗美食的制作技艺与独特魅力令人沉醉。        邂逅绒花缠花,沉醉手工之美。非遗绒花缠花的制作体验,让指尖绽放艺术之花,同学们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细腻与雅致,用心缠绕每一根丝线,制作出精美的饰品,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细腻与精巧。

此次绩溪之行,实践团用5天时间走遍8个非遗点位、对话10余位传承人,在墨香、刀韵、茶香与美食中,将书本上的“文化振兴”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认知。同学们不仅见证了非遗技艺的千年传承,更看到当代匠人如何用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青春的脚步不停,成长的课堂不止。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让“法润非遗”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让青年担当在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

署名:李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