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 山西电子科技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工程学院“探古忻博,寻韵古城”社会实践服务队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
为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薪火传承,激励同学们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与创新传播者,为地方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注入蓬勃青春动能。山西电子科技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同学们在郝宁宁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5日至7月7日在忻州市忻府区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览忻博馆藏触摸岁月印记,走古城阡陌感悟民俗风情”。
“探古忻博,寻韵古城”队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参观忻州市博物馆。王艺霏 供图
7月5日上午,实践队先走进忻州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深度解读中,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底蕴,对忻州的发展轨迹有了更立体的认知。随后,前往忻州古城体验酿醋与品酒。在老醋坊中,大家围站在酿醋作坊的古朴器具旁,与经验颇丰的老师傅交流。从他的细致讲述中,大家系统了
解到古法酿醋需历经的繁复工序,每一步骤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匠艺密码与生活智慧。酒坊中,大家向酿酒师傅细细询问从原料甄选到酿造技艺的每一处细节,而后,品尝了新酿高粱酒,从舌尖的滋味里,尝到了岁月沉淀的醇厚。这场实践让大家在味觉与嗅觉的体验中,读懂了忻州饮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交融,更深刻理解了“文化在生活中传承”的意义。
“探古忻博,寻韵古城”队社会实践服务队在采访面塑传承人。付瀛娇 供图
7月6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忻州古城,拜访了面塑非遗传承人。在采访中,传承人讲述了面塑背后蕴含的民俗寓意与文化内涵,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学习、坚守面塑技艺的故事。同时传承人针对新青年如何学习和发扬面塑技艺,结合当下传承现状发表了看法,并表达了对青年一代扛起传承重担的殷切期待。最后,传承人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面塑作品,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这门非遗技艺的直观认知。这样的交流与参观让我们系统了解了面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通过传承人的讲述感受到传统技艺的价值与传承的不易,并为未来主动参与文化传承打下思想基础。
“探古忻博,寻韵古城”队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学习芽糕的制作方法。王艺霏 供图
7月6日下午,实践队来到古城芽糕铺,跟着店主学习传统芽糕制作。在店主的指导下,同学们参与了磨浆、发酵、蒸制等全过程,亲手做出了热气腾腾的芽糕并进行品尝。期间,同学们还拿着笔记本,边记录边向店主提问采访,从芽糕在节庆中的寓意,到制作技艺的传承故事,听得格外认真。这样的实践不仅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传统糕点的制作技巧,更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度交流,直观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理解了“手艺”背后承载的历史与情感,在实践中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探古忻博,寻韵古城”队社会实践服务队在进行扎染的学习。付瀛娇 供图
7月7日,实践队走进扎染工坊。在传承人的详细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忻州扎染的悠久历史和“捆扎、浸染”等技法,随后大家动手创作,在蓝白交织中感受扎染艺术的独特韵味。工坊团队还展示了将传统扎染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文创产品,让同学们看到了非遗创新的无限可能。随后,实践队探访了忻州古城的辣椒坊,深入了解传统辣椒研磨工艺。坊主介绍了传统辣椒研磨工艺及其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同学们轮流体验石碾研磨辣椒,在劳作中体会到传统工艺的艰辛与不易。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忻州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现状,更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既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带动更多人关注、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宝。让我们以青春之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书写更加绚烂篇章!(通讯员 王艺霏 付瀛娇)